3月1日,一則“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000元”的話題登上網絡熱搜,有網友評論“眼高手低”,也有人稱“文科就業面確實窄”。
隨著文理科之爭網絡熱度的抬升,也引起了全國兩會代表、委員的注意。3月2日,全國政協委員、上??萍拣^館長倪閩景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稱,就業機會和薪酬差異的原因不在于文理科,而是能力與崗位的匹配程度,無論文理科都需要提升綜合素養、培養終身學習能力。
誠如這位政協委員所說,文理科的差異其實說得過于籠統,這包含了太多的學校、專業、學生。所以,這種宏大的判斷肯定是不盡準確的。不論是支持文理科哪一方“更優秀”“更劃算”“更好就業”,都不難找出依據。
就好像這位“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000元”,看似文科有些吃虧,但在看到2022年不景氣的美國科技行業企業全年總共裁撤了逾15萬個工作崗位時,不知道相較之下人們又作何感想?文理科之爭,恐怕爭來爭去都不得要領,籠統的議題就容易懸空。
但人們也不用否認,文理也好、行業也罷,求職、薪酬的狀況差距是存在的。人才市場和其他市場一樣,總會出現波動,這些和文理科的價值無關。人們也不必在此刻以雞湯來應付這種差距,去安慰“受傷”的畢業生。市場是中性的,也是“無情”的,它只用數據說話。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關注的也都是數據——就業率或是薪酬,這就是人們選擇專業時最重要的考量。
根據某招聘平臺的數據,2022年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僅12.4%,而理科、工科的就業簽約率分別為29.5%和17.3%。同時據教育部統計,2021年全國應屆研究生中,人文社科類學生占44.11%,略高于理工科的41.54%;在應屆本科生中,兩者比例拉大,人文社科類占51.5%、理工科占39.9%。從這些數據就能看出來,文科生人多,相對的就業也更加困難,這就是當前的現狀。
但是,這和文理科本身的優劣無關。人事有代謝,產業有興替,眼下就業市場的現狀就是如此。人們沒必要針對文理科優劣作意氣之爭,去討論學科本身的意義。
重要的,其實是傳遞出準確的市場信號。比如關于文理科就業狀況、薪酬水準等等,相關部門應該做好充分的、客觀的、全面的評估,并及時向社會公布,引導人們選擇自己的職業路徑。再比如高校,應當對市場狀況更加敏感一些,對招生人數及時進行動態調整,做好與就業市場的銜接。一些專業擴招、縮招,乃至增設、停辦,都是正常的,這只不過是對市場反饋的結果。在這方面,人們應當更理性、務實地面對現實,承認高等教育最本質的目的之一——就業。
當然,個人有稟賦,也有自己的興趣所在,因而職業選擇也不全是出于物質回報。但至少,社會應該把信息開誠布公地展示出來,不必羞澀也不必過度解讀,至于選擇“六便士”還是“月亮”,就交給學生自己去判斷吧。